人造的環(huán)境又怎么比得過上帝的作品?
How can 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mpete with the work of God?
“綜觀歷史,建筑的發(fā)展與社會變遷一樣突飛猛進,我們往天空伸展,往海上筑路,建筑從高到矮,從直線到曲線。但是當太多的鋼鐵巨塔插向云端,水泥路面鋪滿腳下的時候,舒適生存度急劇下降,人造的環(huán)境又怎么比得過上帝的作品?”(《一座垂直綠化的森林》)
“Throughout the history, the building develops as fast as our society. We extend our space to the sky and build roads over the sea. The buildings saw a change from high to low and also from straight lines to curves. But when too many giant steel towers pierce into the cloud and cement road cover everywhere we go, the degree of comfortable living declines sharply. How can 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mpete with the work of God?” (A Vertical Forest)
在2016年7月初由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guī)劃委員會主持召開的“建筑景觀規(guī)劃設計管理工作專家研討會”上,來自建筑、景觀、交通等業(yè)務領域的廣州最高級別的設計單位、學術機構專家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的指導思想,就廣州市“三大戰(zhàn)略樞紐”、“一江兩岸三帶”、“多點支撐”的戰(zhàn)略目標議題展開了“加強廣州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提升廣州國家化城市空間品質”的熱烈討論。會議明確指出了如下建議,“較高的建筑群樓或中低層建筑可采取部分退臺處理,鼓勵在建筑頂部(含建筑退臺頂部、建筑群樓屋頂定)設置屋頂綠化……考慮通過建筑設計達到建筑通風、遮陽效果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合理設置垂直綠化綠化和立體綠化。建議優(yōu)先選用本土、環(huán)保、可再生循環(huán)利用的建筑材料,不鼓勵采用鍍膜反射玻璃”。
城市的價值是直接體現(xiàn)在空間上的。無法否認的是大部分的城市活動都圍繞對城市空間的爭奪展開。享用什么樣的住宅(工作)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人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價值。如Kevin Lynch在《城市形態(tài)》中表述的:“人類是最有領域感的動物,即善于利用空間來控制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會維護領域的所有權,以保證擁有其資源,從空間的控制產生心理結果,如擔憂感、滿足感、光榮感、屈從感?!?/p>
讓我們抓住三個關鍵詞:“經濟地位”、“社會價值”、“領域感”。
作為景觀建筑師,我們無可避免的要與建筑師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合作、角力。如果說將城市設計與建筑區(qū)分開比較困難,那么將城市設計與景觀建構區(qū)別開則更為不易。假如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回溯城市、建筑、景觀的關系:啟蒙運動宣告自然是理性的范本,并以此讓新中產階級的社會規(guī)則合法化。1753年,Marc Antoine Laugier在他的《建筑論》里明確提出城市綠地空間應該按照花園的模式規(guī)劃。從那時起,這變成了一條規(guī)則:“公園要體現(xiàn)城市,城市也要體現(xiàn)公園”(Vittorio Lampugnan, ETH)。至此,我們是否可以將城市、建筑和景觀之間對立而親密的關系以如下幾組詞語加以表征:建筑:景觀;理性:感性;人工:人文;私人:公共;標準:活潑;單一:茂密;至此,我們總結得到的是矛盾的城市體,是現(xiàn)實中空間的單一性和人們日益高漲的對于空間層次豐富性需求之間的矛盾。
我們回到三個關鍵詞“經濟地位”、“社會價值”、“領域感”。
城市的任何空間都需要付費。無論由政府買單,還是由企業(yè)、個人付款,任何通過資本或者權力對城市空間的分割和改造即使最終呈現(xiàn)出公有和私有的屬性差別,但其內在追求的經濟價值目的是一致的——即為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福祉的延續(xù)。個人付出購買私人空間的金錢是為了舒適的生活體驗,從而促進身心之健康的良性循環(huán),更有效的投入經濟活動中;公司購入大廈是為了資本層面的穩(wěn)定,助力企業(yè)長遠的發(fā)展;政府投入資金進行基礎及公共設施建設是為了彌補私有資本無法滿足的為社會提供基本經濟生產環(huán)境和社會福利的部分。所有的上述行為都圍繞著“經濟”進行。城市空間在地面的投影面積直接反映了“經濟地位”的高低,容積率越高,體現(xiàn)的價值愈大。然而,這種基于建筑技藝的豎向發(fā)展理性范本已經將“自然”置于后列。當自然的優(yōu)先級別讓位于密度,那么當前尚無較好方法解決由“密度”帶來的隱憂、不安和不適則會隨之讓城市的“社會價值”被稀釋——城市的形態(tài)生成機制、其形態(tài)多樣性的認識、構成這種多樣性的法則等等會趨向單一化。這與“社會價值”的“社會”二字相悖。
建筑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的能耗占全球總耗能的50%,消耗了50%的水資源,40%的原材料,并與80%的農地減少相關。同時,制造了50%的空氣污染,42%的溫室氣體效應,50%的水污染,4%的固體廢棄物,50%的氟氯化物(以上數(shù)據來自《屋頂綠化技術與建筑節(jié)能應用》,趙恩惠等)。自然的介入不僅在熱、聲、光、氣的層次上緩解城市的傷痛,也在通過與建筑完全不同的建構材料,彌補人工環(huán)境所缺失的人文條件。這種關系,并非此消彼長,而是互文見義。建筑和景觀并非在制造對立,而是通過不同手段達到共同目的。
藤本壯介形容建筑是“營造出搖擺狀態(tài)的空間,通過空間中些微的搖擺產生出場所的層次和濃淡,表現(xiàn)出一種透明的地形。人們在這種舒緩流暢的地形中可以自由地選擇連接和分割的遠近分寸。于是我們把這種富于可能性的地形稱之為建筑?!斌w驗感,場所感、場景感成為當前地產開發(fā)、建筑設計的熱門搜索詞,我們暫且將其理解為十五年“短平快”開發(fā)之后城市復興的積極反思信號,是對在成本至上的考慮下生產出的“廣大”、“單調”、“重復”的城市空間的警覺。這種反思透露的是不應將建筑和景觀、城市和自然用兩分法粗魯?shù)馗盍选⑺洪_。它贊許了正確社會價值的復燃,鼓勵了人們對城市、建筑、垂直綠化戶外空間使用多樣性的探索和需求。在豎直空間上的探索是未來浩瀚前景的第一步,如同眾多文學、電影作品所想象的,在科技的協(xié)助下,建筑、景觀可以上天入海,甚至摻入時空的概念——為未來人類社會沖出單一平直的時態(tài)空間提供所有可能的暢想。必須注意的是,在這個空間營造和思維觀念轉變的進程中,公共性和私密性,和由其衍生出的對人的社會性的思考是比建造技藝更為吸引的焦點。
讓我們開始討論第三個關鍵詞“領域感”。領域感是心理感受的反應和經過人為反應后的物理空間及其之內發(fā)生的系列現(xiàn)象。每個人都在空間的公共性和私密性中游走,努力找到平衡。城市中的人口需要每天游走在密集的空間序列中,既要表現(xiàn)出個人的異質性以占得稀缺的,也必需合群協(xié)作,以尋求物質和精神上的“同伴”。因此,設計師有義務在城市中為各類人群規(guī)劃各種生活圈層:平面上的,以及豎直方向上的,甚至是交叉進行的。回到文章開篇林奇的那句話,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人類的領域感與動物無異,都在通過勾畫范圍,闡釋場域的質量來抒發(fā)榮耀、情感和表演的欲望。關于生活的觀念、價值的體現(xiàn),我們希望“標簽化”,希望在公共空間、私人空間、私有公共空間的轉換中,獲得“自我表演的前臺和真我的后臺”(Erving Goffman)。我們的角色也在這三種屬性空間中輪轉,時而是表演者,時而是觀演者。最終,我們討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物化空間和景觀環(huán)境的影響下所流露出的潛力和張力——尤其在當前中國即將進入城市更新——甚至包括郊區(qū)、城市邊緣、公園和自然景觀的契機下。我們需要理解潛藏在這種“交雜共生形態(tài)”下的復雜性,我們需要有明銳洞悉的能力。
垂直綠化綠化及屋頂綠化,作為消減“公共性”與“私密性”之間邊界的為這種表演和觀察提供了初啟的可能?!霸O計是對人的行為心理和活動規(guī)律的捕捉”有著延續(xù)話題的價值。
Top